形意拳起源于什么 形意拳起源于哪种拳法
形意拳起源于哪种拳法
形意拳起源于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缓明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心意六合拳介绍:
1、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扒亮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
2、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扰此告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3、2011年5月23日,心意六合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意拳是否来源于岳飞的武穆遗书?
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山拆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 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的,并加以定名。岳飞我野唯滚国宋代的抗金名将,《武穆遗书》相传为其所作的兵书,但在《宋史》中并无相关记载。此外长篇演义小说《说岳全传》以及民间传说中均没有提到《武穆遗书》。世传的岳飞兵法以及岳家枪、鸳鸯阵等都是后人伪托他的名字造的。 《武穆遗书》应出自金庸的杜撰,在《射雕英雄传》里,许多侠士为争夺《武穆遗书》打得头破血流。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可能不存在。而且《武穆遗书》应为兵书,不是拳谱。时下流传的《武穆遗书》来自黄梅县,仅供参考。 据传说,岳飞逝前将拳谱传给岳震、岳霆,二人隐居于黄梅聂家湾,整理出《武穆遗书》,秘而不宣,且日夜操练。 在黄梅县小池镇,岳飞第二十七代后裔岳进,他是闻名鄂赣皖的岳家拳传人。1986年,他参加了全国民间武术表演大会,他的岳家拳技压群雄,荣获金奖。深藏于民间的“岳家拳颂余”和《武穆遗书》于800年后,重新浮出水面。 作为忠烈之后,岳进深明大义,于1987年将古抄本《武穆遗书》捐献给国家,并获得300元奖金。 又传明清之际,一个叫姬际可的人无意中在一座破庙发现了半卷《武穆遗书》,并由此创建了内家拳的第一个拳种——形意拳。此后,这半卷《武穆遗书》一直作为形意拳的镇派之宝被传下去。《逝去的武林》一书中录有口诀。
形意拳的发展历史
从清朝乾隆以来,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
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晋商的影响,各代武林先驱在不同地域承传着原传心意武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保镖护商的实践不断研创、学习和充实。
特别是晋商发源地的晋中各县,如祁县、太谷、榆次、平遥等地在形意拳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姬际可曾经游河南少林寺和洛阳、安徽等地,传艺给安徽秋浦(即今安徽省贵池市)人曹继武。
曹继武又传河南马学礼,马学礼所传的河南形意拳一支,仍称“心意六合拳”,一般只在 *** 中流传。
戴龙邦在故乡祁县传艺。
道光十六年(1836),直隶(河北)深州人李飞羽(字能然,人称老能、洛能)慕名来到山西祁县,投师戴龙邦学得“戴氏心意拳”。
李飞羽(字洛能)学成后广传门徒,主要传徒有山西的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字约斋)、宋世德、李广亨四人。
后成为山西形意拳车、宋两大流派的奠基人。
李飞羽在河北又传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贺运亨等,又形成河北流派的形意拳。
这些代表人物被称为李洛能的八大弟子。
这八大弟子各有所长,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为具备地方特色的山西形意拳与河北形意拳,又称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刘奇兰传李存义,李存义逐渐壮大了河北形意拳。
传薛颠,创象形拳。
郭云深,创半步崩拳,将形意拳五行拳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孙禄堂,师从李奎元,并得郭云深亲授形意拳,兼学程派八卦掌、武式太极拳,创孙式太极拳。
王芗斋师承郭云深,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博采众长创立意拳,后被人衍生为“大成拳”,但是其拳法理论知耐均属形意拳范畴搭颂春。
郭云深与八卦掌始祖董海川,认为八卦掌与形意拳在拳理上有互补之功,故两门之间以兄弟相称,相互学习,称为形意八卦拳。
但发扬光大应始于李存义与程廷华,两人均在京津一带教拳,交情又好,所以河北形意拳门下多同时学习八卦掌,至张占魁开始,则真正以形意八卦拳为名授徒。
此外,还有现代少林寺之心意把(类形意拳)以及四川梁平县一带流传之金家功 。
宣统三年(1911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术会,团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人才。
民国三年(1914年),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谷,与同门师兄李复祯、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这辈次樱春,决定从飞羽公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辈序,使后之来者有谱可稽。
同年,形意拳新秀郝恩光首将形意拳传到国外,开创了中国拳师教外国人学形意拳的新纪元。
民国七年(1918年),曾于光绪末年在太谷受过形意大师车毅斋、李广亨、宋世荣指点的形意奇术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仄尔,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此后,形意拳名声大震,全国各地学形意拳技者与日俱增。
山西省城各大中小学,太谷、榆次等地高等小学普遍增设国术课,许多形意拳师被聘请专授形意拳术,一批形意拳新秀成长起来。
形意人孙福全、刘殿琛、姜容樵、凌善清、恭颠、董秀升等编著的形意拳专著先后惠行,向国人推荐形意拳术,进一步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以描写形意拳名人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性小说,如《清侠传》、《当代武侠奇人传》等。
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全国各地成立的国术馆、会中都有形意拳师任教,有的并担任要职,形意拳的普及之势逐渐形成。
李飞羽在山西的传人以口授身传技艺见长,善技者不断涌现,在中国享有盛名。
民国十七年(1938),两次在南京举行国考打擂,山西代表队16人中即有李连成、韩荣华、张万荣、王鸿、张安泰、李培昌、白三货、郭凤山等15人是形意拳名手。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入侵中 *** 土,形意拳术几乎被扼杀。
许多青年拳师奋起抗日,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抗击日寇的侵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仅山西即有陈晓峰、胡殿基(化名杜子和)、史克让等多名担任要职的形意拳新秀为抗日战争英勇献出了生命。
老年拳师则不顾安危,冒死犯难传拳授艺,秘密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形意拳人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意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四十多年来,从事形意拳理论研究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查找历史文献,走访形意前辈,承前启后,实事求是地在研究形意拳历史源源流,挖掘整理形(心)意拳文献,阐述形意拳拳理、拳法中的疑难,以及澄清某些历史讹传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
1996年2月2日,经广州市体育总会批准,广州市武术协会形意拳会由中国武术七段,原北京市太极推手队教练牛胜先创办 。
2004年11月14日,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太谷县正式成立 ,太谷形意拳传人杨凡生揭开了“国际形意拳武术发展中心”的帷幕,正式开馆授徒 。
2005年4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
同年5月,在太谷为宋氏形意拳宗师建立了纪念碑。
香港、台湾、上海、河北邯郸、四川蓬安、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淮南、宿州、山西太原、太谷、平遥及俄罗斯、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相继成立了宋氏形意拳协会、研究会、分会等。
宋氏形意拳还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6年11月10日至12日,平遥宋氏形意拳协会受邀在新加坡理工大学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国术综合锦标赛,在传统内家拳项目中,中国代表队共夺得6金2银2铜,其中平遥分会取得4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 。
2008年9月26日至29日,山西省太谷县举办“中远威杯”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竞赛项目分为形意拳传统套路比赛和搏击王争霸赛。
此外,还将举行形意拳宗师车毅斋诞辰175周年纪念活动及形意拳论坛、形意拳书画展、形意拳摄影展和剪纸、根雕等民间工艺展 。
2010年9月21日至23日,第二届“中远威”杯国际形意 *** 流大会在太谷县举行,来自美国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白俄罗斯分会、新加坡狮城内家拳法培训院、徐州市武术辅导站、上海市桂亭内家拳学会等45个团队的400余名高手参赛。
比赛项目分为拳类、器械类和对练。
其中拳类分形意拳传统套路和自选形意拳。
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等形式;对练分为徒手和器械对练两种 。
2011年9月13日,形意拳祖师李老能纪念碑在河北深州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