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法国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作品 读书笔记-世界现代设计史(一)

读书笔记-世界现代设计史(一)

第一章现代设计的概述

第二章工业革命前的设计

一、工业革命前欧洲的设计情况(皇家的品牌往往决定了整个社会上层的消费品为,贵族阶层总是追随者皇室品味,而生产厂家往往朝皇家喜爱的方向发展)

(一)欧洲皇室对于设计的影响;

1皇室对于设计的需求和控制,设计要求体现皇家品牌,广泛使用皇室、贵重的纹章之类标志。eg.法国路易斯十四、法国皇家镜子和玻璃工厂、丹麦皇家哥本哈根陶瓷厂、西班牙吹制玻璃器皿玻璃窗和镜子、英国韦其伍德新古典主义风格珍珠器(骨瓷)

2法国御用工艺家;查尔斯 勒 布隆使得皇家戈别林公司成为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巴洛克风格最精彩的生产中心;布歇的绘画题材具有皇室色彩,也是获得皇室好感的原因。

(二)工业革命前的欧洲陶瓷业

东汉的绿釉瓷、唐代的彩釉以及造型突出、宋词“汝官哥钧定”达到高潮、元代青花瓷、明清绚丽多彩。欧洲的陶瓷发展较晚,突出人物为博特格和辛豪斯。

(三)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家具业

法国巴黎为中心,主要生产各种奢华家具,为皇室、贵族、刚刚出现的上层资产阶级提供服务;1660-1815为鼎盛时期,具有强烈的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最为突出;(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家具更加严肃的沿袭新古典风格-1830哥特复兴、洛克复兴-第二帝国时期的折中主义以及Art Deco(艺术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

(四)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平面设计

1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古登堡印刷机;2出版业的在欧洲的发展;3报纸业的出现和兴盛(1692年尼古拉斯 加宗领头对各种字体详加分析启埋,研究字体的比例、尺寸、装饰细节与传达功能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圆的分割为基础设计出一种科学,典雅的新字体“帝王罗马体”);

二、新古典设计运动(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兴、英国的新哥特主义复兴or浪漫主义、以及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折中主义古典复兴)代表人物: 埃庭涅 路易斯 波勒、克劳德 尼克拉斯 勒杜瓦

(一)新古典设计运动的时代背景

新生的资产阶级希望 通过大型公共建筑、产品设计、平面设计风格来凸现他们的政治立场的象征性要求;建筑之源-古希腊风格建筑,托斯坎尼风格建筑。(丰富的希腊哲学,美学,科学,诗歌,戏剧,音乐,美术)18世纪末开始,新希腊主义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典型建筑包括,美国白宫希腊风格和托斯坎尼风格的混合形式;

新希腊主义风格-法国两位建筑师、设计师 路易斯 波勒、尼克拉斯 勒杜瓦 采用古典的简单几何形式来设计建筑、公共设施;英国的约翰索恩采用古希腊风格参考,后期吸取希腊风格精华,采用简单几何形设计,取消了希腊风格装饰细节,精炼理性;美国建筑之父-本 加明 H 拉托伯 (eg巴尔的摩大教堂,白宫扩建,美国国会山都是采用典型的希腊主义风格联邦政府建筑)

(二)新古典设计;建筑和家具设计

严格遵守古典的比例、尺寸、线条简练,与巴洛克风格比较,新古典家具鲜用曲线、弧线、漩涡装饰,因而更显挺拔庄严;1英国新古典设计2法国新古典主义设计3美国的折中主义风格

三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民间产品设计

十七八世纪到19世纪早期,前现代设计;大批工具和日常用具,功能性强,设计合理,历史悠久,超长的市场稳定性;

四维多利亚和第二帝国风格(一种流行时尚,常常是笼统地混杂使用)

维多枣旁烂利亚建筑风格

维多利亚风格的家具和室内设计(注重表面处理、体凳漏量较大、非常华美)

维多利亚时期的产品设计,两个极端:或极差功能性,或极差审美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诞生了哪些艺术流派

如果说,艺术的发展并不是以经济的繁荣或是政治的稳定为基础,而是常常呈现“井喷”似的无规律爆发,那么欧洲绘画的发展历程在十九世纪末就以绚烂多彩的方式井喷了一次,这个时期的欧洲表面上祥和安宁,实际上因为列强彼此瓜分世界的野心,世界大战的暗流已经汹涌澎湃、不可阻挡,艺术则作为战前最后一块粉饰的遮羞布,向世人传达着不切实际的激情和炽热。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格璐德·勒弗(格尔塔·费舒瓦尼)肖像》 成交价 (含买家佣金): 2478.9万英镑
颇为荒诞的是,如果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一战前夕这段特殊的岁月,我们不仅看不到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上,相反的,理性和工业化普及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似乎触手可及。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扶手椅中的女子》成交价 (含买家佣金):743.75万美元
仅仅在艺术领域,我们就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野兽派代表马蒂斯,印象派中已经功成名就的马奈、莫奈、德加,俄国批判主义代表列宾也已经名扬天下,伟大的罗丹尚在人世,孜孜不倦地完成他的名作《地狱之门》。人们沉浸在不同的艺术之中,在当时的艺术之都巴黎,几乎天天都有人举办沙龙,人们在随处可见的咖啡馆、酒馆和街头巷尾讨论着艺术。
2010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品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便利,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不断成熟,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可避免地丰富起来。日渐樱帆皮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不断提出新的艺术需求,他们渴望有不同于古典、理性、写实、批判等元素存续的艺术作品,他轿笑们渴望以全新的、工业生产的形式制作出类似《富贵牡丹图》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本身价格不算昂贵,资产阶级得以像超市购物一般批量买进,再用它们点缀居住脊差的整栋房屋。
当地时间2014年3月25日,法国莱博,游客在观看“克里姆特和维也纳,一个金彩世纪”展览的声光表演。
除了内在对于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之外,我们不得不从世界的角度再次审视艺术,随着以日不落帝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殖民的基本完成,曾经互相陌生的大陆被“世界市场”这个冷冰冰的经济名词统一起来,西方人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之前沟通甚少的东亚。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绿叶前的女孩》成交价 (含买家佣金):432.125万英镑
转变既为西方世界带来了较为完整的东方艺术风格,也催生了西方“东方主义”审美的雏形,西方人根据从殖民地传来的只言片语和精巧的花纹等,开始朦胧地揣摩东方的神秘和魔幻。尤其是在绘画领域,人们开始厌弃维多利亚时期留下来的的创作手法,转而描摹日本浮世绘的花纹和颜色,当时的人们都以家里能有和风或中国风的艺术品为荣。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花草农园》 成交价 (含买家佣金):4797.125万 英镑
可以说,这一切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彼此矛盾的艺术元素在相互碰撞、融合,最终演变出新的艺术形式,理性结合感性,西方遇见东方,这就是那个特殊时段的背景。虽然新艺术运动不算首个尝试解决“东西交融”问题的艺术流派,却是在这个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

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

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近代阶段。而到了十八世纪末首先在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国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扩展到重工业,并于十九世纪末达到高潮。西方国家由此步入工业化社会。

  这个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与建筑都发生了种种矛盾与变化:建筑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对建筑设计思想的冲击之间的矛盾;建筑师所受的传统学院派教育与全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人口的恶性膨胀和大工业城市的飞速发展等。这是一个孕育建筑新风格的时期,也是一个新旧因中碰素并存的时期。

  材料和新技术

  开始于十八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导致社会、思想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是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同时又是一场剧烈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一方面是生产方式和建造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正是应用了这些新的技术可能性,突破了传统建筑高度与跨度的局限,建筑在平面与空间的设计上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同时影响到建筑形式的变化。这其中尤其以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最为突出。

  初期生铁结构

  以金属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古代建筑中就已开始,而大量的应用,特别是以钢铁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材料则始于近代。随着铸铁业的兴起,1775~1779年第一座生铁桥(设计人:Abraham Darby)在英国塞文河上建造起来,1793~1796年在伦敦又出现了更新式的单跨拱桥——桑德兰桥,全长达236英尺(72米)。在房屋建筑上,铁最初应用于屋顶,如1786年巴黎法兰西剧院建造的铁结构屋顶(设计人:Victor Louis)以及1801年建的英国曼彻斯特的萨尔福特棉纺厂(设计人:Watt and Boulton)的七层生产车间,这里铁结构首次采用了工字形的断面。另外,为了采光的需要,铁和玻璃两种建筑材料配合应用,在十九世纪建筑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巴黎旧王宫的奥尔良廊(1829-1831,P.Fontaine)、第一座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物——巴黎植物园的温室(1833,Rouhault),而最著名的则是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

  钢铁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最初在美国得到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以生铁框架代替承重墙,外墙不再担负承重的使命,从而使外墙立面得到了解放。1858--1868年建造的巴黎兆森圣日内维夫图书馆,是初期生铁框架形式的代表。此外还有:英国利兹货币交易所、伦敦老火车站、米兰埃曼尔美术馆、利物浦议院、伦敦老天鹅院、耶鲁大学法尔族培亩南厅等。美国1850-1880年间“生铁时代”建造的大量商店、仓库和政府大厦多应用生铁构件门面或框架,如圣路易斯市的河岸上就聚集有500座以上这种生铁结构的建筑,在立面上以生铁梁柱纤细的比例代替了古典建筑沉重稳定的印象,但还未完全摆脱古典形式的羁绊。在新结构技术的条件下,建筑在层数和高度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1883-1885,William Le Baron Jenney),共十层,它的外形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比例。

  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1892年,索里亚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马德里郊区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把两个原有的镇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1901年铁路建成,1909年改为电车。经过多年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向横向发展,面貌失真。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苏联在20年代建设斯大林格勒时,采用了带形城市规划方案。城市的主要用地布置于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业区。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农业地带。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产业革命后的城市化

  产业革命以后,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城市人口高速度增加。1851年,英国居住在各大城市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5%。美国在1790~1890年的100年中,城镇数目由24个激增至1348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1%上升到35.1%。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800年的3%上升到1900年的13.6%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1861~1874),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1885~1911) ,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1893),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学艺术领域活跃的一种主要思潮,在建筑上有一定的反映。
  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杂乱拥挤、贫民窟滋生、环境恶化等恶果。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他们回避现实,向往中世纪的世界观,崇尚传统的文化艺术,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同时用中世纪艺术的自然形式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工艺品,并用它来和古典艺术相抗衡。

  浪漫主义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早期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如艾尔郡的克尔辛府邸(1770-1790)、威尔特郡的封蒂尔修道院的府邸(1796-1814);中期浪漫主义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所以又称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它不仅用于教堂,也出现在一般市俗性建筑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1836-1868,Sir Charles Barry)和德国新天鹅堡此外,英国斯塔夫斯的圣吉尔斯教堂(1841-1846,A.W.N.Pugin)与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1842-1844,Scott and Moffatt),以及曼彻斯特市政厅(1868-1877,Alfred Waterhouse)也都是哥特复兴式建筑较有代表的例子。

  古典复兴建筑

  又称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流行于欧没一些国家。

  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欧洲各国始终存在着对古代文化的钟爱,到18世纪中叶,罗马古城一个个被发掘,人们发现学院派的古典主义教条与真正的古典作品大不相同。稍晚一些时候对古希腊遗迹的研究发现,古希腊建筑同古罗马建筑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个时期的建筑理论突破了教条主义一百年的统治,把真正科学的理性精神带进了建筑领域。这理性已不是古典主义者所标榜的先验的几何学的比例及清晰性、明确性等,而是公能真实与自然,建筑物的一切都要表明它存在的理由。古典主义与理性主义发生了联系,于是产生了各种新古典主义,即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法国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主要代表作品有万神庙(1755-1792)、雄师凯旋门(1808-1836)、马德兰教堂(1806-1842)等,都是罗马复兴的作品。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兴起了罗马复兴的潮流,代表作品有英格兰银行(1788-1835);19世纪又兴起了希腊复兴建筑,代表作品有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1823-1829) 、爱丁堡大学校舍(1825-1829)等。德国主要是希腊复兴式,代表作品有柏林宫廷剧院(1818-1821)和阿尓塔斯博物馆(1824-1828)。美国独立后,古典复兴建筑盛极一时,美国国会大厦(1793-1867) 仿巴黎万神庙,为罗马复兴风格;而林肯纪念堂(1911-1922) 则是希腊复兴建筑的实例。

相关专题: 工业革命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