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极吾氏产品怎么样 带着用文言文翻译
带着用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带翻译
陈太丘与友人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尘滚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悄逗”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人期
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的。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看一眼。
2. 文言文加翻译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 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 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梦幻一般,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锦绣风光。
现在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之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大家吟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未尽兴,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
摆出豪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有诗作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启兄卖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貎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1.陆游筑书巢 原文: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 ,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 *** ,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董遇传》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
3. 文言文的翻译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
过了很多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一个侍臣跟国君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
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花费了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国君怒斥道:“损失我500金,怎么买回的是死马?!”侍臣回答道:“死马都花费了您500金,又何况是一匹活马呢?天下人必定会认为您会出重价买千里马的。
现在马已经到了!”后来不出一年,国君得到很多匹千里马。
4.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启蒙读本 95邓攸保侄 翻译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是晋朝人。邓攸的弟弟很早便过世了,留有一个小孩,叫遗民。正值社会动乱,北方的胡人入侵首都,抢夺牲口。邓攸带着妻子孩子逃亡他乡。食物吃光了,胡人追的紧。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
文言文启蒙读本》中《小人》的翻译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玩摩术的人,带着一个盒子,盒子里藏着个小人,这个小人高有一尺左右。有人向盒子中投了钱,玩魔术人就打开盒子让小人出来唱曲。唱完以后,小人就退回到盒子里去。玩魔术的人到了宫掖时,管理宫掖的负责人把盒子给搞魔术的人要过来,拿到办公的地方,仔细查问盒子中小人来自哪里。小人开始的时候不敢说。这个负责人一再追问,小人才自己说出了他是哪里的属于哪个家族。原来,这个小人是读书童子,从私塾老师那里回来的时候,被玩魔术的人麻醉了。玩魔术的人接着让他吃了药,使他四肢极度缩小;会魔术的人于是就拾带着他到处走,当作戏耍的工具。知道这些情况后,宫掖的负责人大怒,用棍棒打杀了这个玩魔术的人。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其至家,杀鸡作食。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执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102课《李氏夫妇》的译文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但是吃过不久,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的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5. 文言文翻译《伯牙琴》中的: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对半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狗得盛礼,日益倨(读音ju四声。傲慢。),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为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翻译:越地的人在鲁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发出人的语言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高粱和肉食,象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那)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了事。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到的野兽,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啊?”那越人醒悟,因此给狗分(野兽)的肉,多的给自己。狗恼怒,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逃跑了。
把狗当成家人养,(然后)却(又)和狗争食,哪有不失败的呢!
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6. 同时在古文中的意思1.同时代;同一时候。
《庄子·盗跖》:“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
唐·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乾坤几反覆, 扬马宜同时。”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两人同时对望了一下,都了解那意义。”
2.犹当时,那时。
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秘书新省成,徽庙临幸,孙叔诣参政作贺表……同时无能及者。”
明·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繁彦举]竟流落以死,同时有郑云表者,慕彦举之为人,作诗挽之。”
3.并且。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秦牧 《艺海拾贝·知识之网》:“ 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但是画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7. 文言文翻译苏秦刺股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这个不用抄上去,解释上说的是苏秦自己错,但是我们老师觉得是秦王的错,你如果想用苏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错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成了六国的相印。
苏 秦 十 次 上 书 游 说 秦 王 都 不 成 功 。 现 在 他 只 得 披 著 破 旧 的 黑 皮 裘 , 一 贫 如 洗 , 离 开 秦 国 回 家 。 他 打 著 绑 腿 , 穿 著 草 鞋 , 背 著 书 囊 , 脸 容 瘦 削 , 面 色 灰 黑 , 颇 为 羞 愧 的 样 子 。 回 到 家 里 , 妻 子 继 续 织 布 不 迎 接 他 , 嫂 子 不 给 他 做 饭 , 父 母 不 跟 他 说 话 。 苏 秦 唉 声 长 叹 , 说 : 「 妻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丈 夫 , 嫂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小 叔 , 父 母 不 把 我 当 作 儿 子 , 这 都 是 秦 国 的 罪 过 ! 」 於 是 他 连 夜 翻 书 , 把 几 十 个 书 箱 都 翻 出 来 了 。 他 找 到 姜 太 公 的 兵 书 阴 符 , 闭 门 钻 研 , 仔 细 精 读 , 反 覆 思 考 。 每 当 疲 倦 要 打 瞌 睡 时 , 他 就 用 锥 子 刺 大 腿 , 鲜 血 直 流 到 脚 背 上 去 。 他 说 : 「 哪 有 人 游 说 国 君 而 得 不 到 财 富 官 位 , 名 成 利 就 的 呢 ! 」 过 了 一 年 , 他 学 有 所 成 , 说 : 「 现 在 我 有 本 领 可 以 成 功 游 说 国 君 了 。 」
苏 秦 经 燕 乌 集 阙 , 到 了 富 丽 的 王 庭 中 游 说 赵 王 , 双 方 谈 得 十 分 投 契 。 赵 王 很 高 兴 , 封 苏 秦 为 武 安 君 , 授 予 他 宰 相 的 印 鉴 , 并 赐 他 百 辆 战 车 , 千 匹 丝 绸 , 百 对 白 玉 , 万 镒 黄 金 , 以 此 来 出 使 六 国 , 游 说 各 国 合 纵 , 破 坏 连 横 , 共 同 抑 制 强 秦 。 自 此 , 苏 秦 在 赵 国 做 宰 相 期 间 , 秦 国 不 敢 发 兵 通 过 函 谷 关 进 攻 六 国 。
这是苏秦刺股的文?
锥刺股
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 译文: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那应该是苏秦说秦王才是
你那段翻译如下: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
8. 文言文翻译楚人贫居,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②,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
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③。”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④:“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⑤,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⑥。县官受辞⑦,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⑧。
――节选自邯郸淳⑨《笑林》⑩ n注释 ①《淮南方》:书名,即《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②伺(sì):观察,守侯。
障:遮蔽。③恒:常,总是。
④绐(dài):欺骗。⑤赍(jī):携带。
⑥诣(yì):到……去。⑦受辞:听取供辞。
⑧不治:不予治罪。⑨邯郸淳(132--?):曹魏时书法家、文学家。
邯郸人。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
曾得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
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⑩ 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三国时魏人邯郸淳编撰。其中一些笑话散存于《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
《笑林》所收民间笑话,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态,讽刺了悖谬的言行,生动有趣,但也有一些低级趣味 。 n 知识钩玄 〔通假字〕 不 不通否,用在问句末尾,表示询问;如“汝见我不?” 嘿 嘿通默,暗中;如“嘿然大喜”。
〔古今异义〕 可以 今常用义:表示可能或能够。文中古义:可以用它来……;如“可以隐形”。
不见 今常用义:不见面;不在了。文中古义:看不见;如“绐云:‘不见。
’” 对面 今常用义:对过;正前方。文中古义:面对面;如“对面取人物”。
人物 今常用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文中古义:别人的物品;如“对面取人物”。
不治 今常用义:无法医治。文中古义:不予治罪;如“放而不治”。
〔一词多义〕 居 (1)动词,处于;如“楚人贫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2)动词,停,止;如“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复 (1)副词,又,再;如“不能复分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2)动词,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重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经 (1)动词,经历;如“经日乃厌倦不堪”。
(2)名词,经书;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言 (1)动词,说,讲;如“妻始时恒答言‘见’”。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2)名词,话语;如“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受 (1)动词,接受;如“县官受辞”。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2)动词,遭受;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辞 (1)名词,言辞;如“县官受辞”。 (2)动词,辞别,告别;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说 (1)ō,动词,叙述;如“自说本末”。 (2)ō,名词,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事;如“故为之说,以侍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3)yuè,形容词,同“悦”,高兴;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六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遂于树下仰取叶”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遂于树下仰取叶”;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 (2)“嘿然大喜”之前省略主语“楚人”,即“(楚人)嘿然大喜“;该分句可译为“(楚人)暗中非常高兴”。
2.省略宾语 (1)“吏遂缚诣县”之中,谓语动词“缚”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吏遂缚(之)诣县”;该分句可译为“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 (2)“放而不治”之中,谓语动词“放”和“不治”之后省略宾语“之”,代楚人,即“放(之)而不治(之)”;该分句可译为“县官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3.省略介词 (1)“叶落树下”之中,谓语动词“落”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在”,即“叶落(于)树下”;该分句可译为“那树叶落到树下”。 (2)“赍叶入市” 之中,谓语动词“入”之后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到”,即“赍叶入(于)市”;该分句可译为“(楚人)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
n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处境贫穷,读到《淮南方》(传说中的方术书籍)的话:“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隐形。”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螳螂用以藏身伏击蝉的叶子——便摘那叶子。
那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就有落叶,无法分别,(就)扫了几斗(的叶子)回家。(将叶子)一一用来隐蔽自己,问他的妻子曰:“你看见我吗?”妻子开始一直说:“看见。”
经过一天便疲倦不堪,哄骗道:“看不见。”(楚人)暗中非常高兴,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面对面拿别人的东西,当差的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县官听取他的口供,(那人)自己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听了)大笑,县官释放了。
有谁知道我们浙江绍兴县吴姓来历?“大如德锦”辈是出自那里?
“大如德锦”应该不是一支家谱的字辈~~~~一般这4个字都是两两出现的 你去这找找吧
cnwu/zp/Index.shtml
至于来历百度一下都有 很全的~~我这发不下
姓氏简介之吴姓由来: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
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敬哗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
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
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是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 (帝喾)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之兄重黎担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后因办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喾消灭。这样,吴回接替重黎担任帝喾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职责,一是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这是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一件极神圣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吴回担任祝融后,声威远振,死后被尊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祝融与火打交道,死后成为火神,也叫“朱天菩萨”,乡间民俗,一遇火灾,则口中大呼“朱天菩萨保佑平安”,双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与南方相配,于是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吴回生陆终,陆终娶西南鬼方氏妹一个名叫女媸的为妻,剖腹生产,一胎生出六个儿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销侍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后来昆吾氏东迁至河南许昌一带。传说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昆吾氏的后裔繁衍发达,产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亮斗行氏。“吾”字古音与“吴”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吴”而成为后世吴氏的一支。《路史·后纪》:“昆吾”下注:“氏书又有吴氏”。如果说吴回从吴氏族同化于重黎祝融氏并分化为祝融八姓是古代吴人的一次离异的话,那么昆吾氏之后一支改从吴氏就是吴族的一次小小的回归。但这是《路史》的说法,至今尚未见到有吴姓自称为昆吾之后者。
帝喾时,犬戎部落有一个英勇善战的首领吴将军。吴人在高辛氏时,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为图腾。吴族中的一位杰出者,以英勇善战成为犬戎部落的首领,史称为“吴将军”。吴将军能征善战,与中原高辛氏领导的华夏部落集团为敌。帝喾高辛氏克敌无方,只好以重赏求才:谁能砍下吴将军的人头来见,就许诺将自己两位美丽倾城的公主嫁他为妻。诏令下达后,无人应征,后来高辛氏身边养的一条狗杀死了吴将军,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路史·国名纪》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从玄嚣这一支传递下来的。玄嚣的第四代孙高辛氏帝喾做了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诗经》记述了关于姜螈生周族首领弃时的传说。相传姜螈一天出去游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出于好奇,用脚踩了一下,回家后竟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姜螈对此又惊又怕,把这孩子视为怪物丢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先后有牛羊来喂养他,樵夫来解救他,大鸟用翅膀温暖他,致使这孩子三弃而不死。姜(女原)认为一定有神灵保佑他,于是就决定抱回去抚养他,并因此为之取名弃。弃小时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种植麻、豆之类的庄稼,成年后非常善于农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纷纷效仿他,尊他为农师。
弃被后世周部落奉为先祖,世称之为转周弃。周弃大约生活在舜、禹时期,他曾协《助大禹治水,为大禹的农官,故世称后稷。周弃死后,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终夏之世周弃子孙世为夏代农官。传至不窋(ku)之时,正值夏代末年,《史记·周本纪》记述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夏代末年政局混乱,周族首领不宙不再做夏农官,他率部族迁徙到了戎、狄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区。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间,经常受其骚扰,从不窋到古公(颤-页)父十余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断地奔窜、迁徙之中,但他们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乱。公刘时期,周部落为躲避戎、狄的侵扰,又举族迁居到豳地(今陕西彬县一带)。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这里恢复了祖先的农耕传统,农业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领公刘领导下开始了复兴,《史记·周本纪》描绘了当时周人富足的社会情景:“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归焉。”因公刘在周族发展史上贡献很大,周人作诗《公刘》来歌颂他、纪念他。
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在吴姓的一些家谱中,尊古公室父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相传太任生昌时曾出现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资过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会传统,古公宣父去世后,应有长子太伯继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应是仲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王位,昌作为季历之子更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为父亲采药,离开了周原。史书记述,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一带),吴越地区居住着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他们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残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糠帝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太伯建吴
太伯、仲雍到达江苏吴地后,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土著吴人的普遍欢迎,他们纷纷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吴地百姓。他们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风亮节、仁义之德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因太伯所居处属吴地,故太伯在这里建立的姬姓国家称“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
太伯建吴之时,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诸侯混战不已。太伯恐怕战乱涉及吴地,影响吴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营造了一座城市,相传此城的内城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样,耕作种庄稼,自给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扰。太伯无子,他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无锡梅里,后人在其坟墓附近修建至德庙来纪念这位让贤的吴姓先人。
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围常年绿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
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接任吴国国君后,继续开拓哥哥所奠定的基业,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太伯,可谓至德第二人。也就是说上古时就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仲雍去世后,吴人把其葬在吴国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 仲雍墓门在山麓下,面临北门大街,门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间所建,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进墓门,沿山坡往上先走数十步,可见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写的“南国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一时逊国难为第,千载名山还属虞。”墓上立有四块墓碑,正中一块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的题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为海内外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礼法,各诸侯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 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 (在今河南省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和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书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族人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灭掉了虞国。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国共历 12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
吴国与吴姓
北吴虞国被灭亡了,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自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寿梦已历十五代,寿梦做吴君时,历史已进入春秋时期。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吴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吴国国力增强,已敢于与中原强国抗衡。寿梦在位期间,中原以楚晋争霸为主,两国之间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楚庄王时又卷土重来,楚与吴越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爆发了(必阝)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必阝)之战楚国战胜了晋国,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泗流域的其他小国都降服于楚。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的敌国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国教习吴人兵法战阵,训练吴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吴国一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边境声东击西,楚国疲于奔命,国力减弱,吴国从此开始强大起来。
吴王寿梦生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扎。其中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太伯、仲雍遗风,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扎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季扎,吴人也要求立季扎为君。季扎为了躲避就君位,离家逃到了荒野之中。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吴王,并立下规矩,他百年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季扎。吴王诸樊一心要传位给弟弟季扎,就不太爱惜自己,打仗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公元前508年,诸樊亲自率军伐楚,直逼楚国边境城市巢邑(今安徽巢湖市)。楚国巢邑守将牛臣对部下说:“吴王做事勇敢而轻率,如果打开城门,他必定第一个冲入城来,我埋伏在城门,乘机射死他。他一死,楚国边境就安定了。”楚卒按吩咐打开城门,诸樊果然抢先冲入城门,被躲在暗处的牛臣一箭射死。诸樊在位13年,按约定传位于余祭。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季扎于延陵,故季扎又号延陵季子。余祭在位期间,因季扎通晓周礼,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余祭在位4年,死后传位于三弟余昧,余昧在位17年。此时吴国霸业初成。余昧死时,遗命传位季扎,了却了父兄的心愿。吴国百姓也要求季扎继承王位,季扎仍旧谦辞,后见难以推脱,再次出逃。
季扎出走后,吴人立余昧的儿子僚为国君,这引起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满。公子光认为自己是诸樊之子,叔父季扎推位后,按继承顺序,理应由他继位。于是公子光“阴纳贤士,欲以袭僚”,夺取王位。这时,楚国楚平王听信谗言,诛杀了楚国大将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来被公子光收留。伍子胥为人勇敢而有谋略,他得知公子光的意图后,就把逃之途中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受到公子光的极高礼遇,他愿意为公子光效命刺杀吴王僚。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死去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盖余、烛庸率军伐楚,同时又派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公子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僚。据《史记》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有卫兵带刀护卫。公子光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上带刃甲士。专诸把匕首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匕首,刺死了僚。此匕首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光率窟室甲兵杀散僚的卫兵。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为感谢勇士专诸,阖闾封专诸之子为卿,重用伍子胥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的弟弟盖余、烛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把养邑 (今河南沈丘一带)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分支。
季扎回国后,不愿看到吴国再闹内乱,就承认了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相传现在的苏州(古称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它周长47里,有 8个陆门,8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提高了吴国的军事实力。在伍子胥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把自己著名的13篇兵法进献给阖闾。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180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率兵大举攻楚,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伍子胥找不到楚王,就掘开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子胥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子胥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答应发兵救楚。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阖闾之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夫概,夫概率残余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县一带),其后裔以棠溪为氏,这是姬吴的又一分支。
阖闾回吴后重整军备,一年后再度伐楚,占领了楚地。公元前504年,吴水军打败楚水军,俘获楚国两位水军将领和七位大夫,随后楚陆军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失利于吴军。楚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迁都,吴王阖闾的事业可谓达到了顶峰。
吴国的南方邻国是越国。历史记载,越国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少康的庶子南迁建立的国家。越国和吴国一样,统治阶级是中原贵胄之裔,人民大众则为当地土著居民,习惯文身断发。到越王允常时,夏禹之裔已传20余代,吴越曾发生战争。吴响应晋牵制楚,楚则利用越来牵制吴。公元前 537年及公元前518年,越曾两次助楚攻吴,吴越属敌国关系。打击楚国后,吴王阖闾一直伺机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去,勾践继位。吴国乘越国举行国丧期间出兵伐越,越国勾践率军抵抗,两军战于携李(今浙江绍兴县)。由于吴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越国上下齐心一举打败吴军。战争中吴王阖闾伤了脚趾,吴被迫退兵,途中阖闾的伤趾继发感染,生命危在旦夕。阖闾临终前嘱咐太子夫差:“你不要忘记是勾践杀害了你的父亲!”夫差满含泪水答应说:“一定不忘报父仇!”阖闾死于归国途中。
阖闾死后,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时刻准备伐越。他让属下立于他经常出入的宫门之处,每当夫差经过,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越国杀死你的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夫差以此勉励自己,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国亡臣伯(喜否)为太宰。经过三年准备,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大举伐越以报父仇。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相战于夫椒(今太湖椒山),吴军士卒以复仇为动力,个个勇猛善战,一举击败越军,攻入越境。越王勾践只剩下5000甲士,退守会稽(今绍兴市郊一带)。越王为避免亡国,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卑辞厚礼”向吴求和,条件是勾践入吴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婢,进献宝器,越可免于亡国。
夫差洋洋自得,准备接受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夫差说,吴越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勾践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种等良臣的辅弼,如不及时歼灭,其后患定会无穷。正当吴国君臣争议不决之时,越国送上美女、宝物贿赂太宰伯(喜否),请伯(喜否)劝说吴王夫差接受越国纳贡称臣。伯(喜否)本来就妒忌伍子胥,他接受了越王的贿赂后,一再劝说夫差接受越国求和。夫差听信了伯(喜否)的劝说,接见了越国求和的大夫文种,在吴国朝廷,伯(喜否)和越国大夫文种一唱一和,文种委婉地暗示夫差,一旦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勾践将会杀妻灭子,毁坏宝器,凭借剩下的5000甲兵与吴拼个死活,吴国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夫差最终接受了越的和议条件。伍子胥闻讯无可奈何地叹息说:“20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了。”
吴越讲和后,越成为吴的附庸国,勾践夫妇及其大夫范蠡等300余人到吴国为吴王服役。相传,勾践为夫差养马,做了马夫,勾践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妇俩表现出毫无反抗之意。为进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国又送上美女西施,对越王勾践完全放松了警惕。7年后,夫差准许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不忘国耻,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门边挂一串苦胆,进出之时都要尝一下苦胆,扪心自问:“你忘记战败后的耻辱了吗?”他像农夫一样下田耕作,夫人也如农妇般亲自织衣、做饭,生活俭朴。勾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
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称霸,他先后讨伐了蔡国、鲁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沟,以沟通江淮,为北上做准备。公元前485年,他又不自量力,联合一些小国,从海上进攻强大的齐国,结果被齐国打败。公元前484年,夫差再度进军中原讨伐齐国。他联合鲁国在艾陵(山东莱芜县东刁匕)打败齐国,俘虏齐将多人,缴获一批战:利品。夫差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数次的征战耗空了吴国国力。越国也;派人来吴朝贺吴伐齐的胜利。此间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惟独伍子胥心情沉重,他再次向夫差陈述说:“越是吴的心腹之患,得到齐,只不过得到一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种庄稼的。”他断言:“越不为沼,吴其泯矣胥。”此时的夫差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苦口良言。伍子胥逐渐对夫差失去了信心。
捕蛇者说翻译,原文和注解~
原文: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它碰过的草木全得枯死;(若)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他的。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大风、挛踠、瘘、疠等(恶疾);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姿念液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想他打听,他却说:“我祖父死在捕蛇抵赋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接受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你迹物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联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外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高橘。我心中惦记,起身看看那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又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喂养蛇,到时候把蛇送上去交了差。回家后我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长出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临头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那些死去的乡邻已经是要晚了,我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我听了他的话更加痛心。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我曾经怀疑过这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孔子的这句话仍然是可信的。唉!谁知道租赋的祸害大大超过这种毒蛇之害的呢!因此,我为这事写了这篇“说”,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
此文章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制度. 每个人为了逃亡 忍受饥饿 , 都不愿意在忍受苛政的残暴统治 。 此道理验证了“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可想而知当时社会的恐怖 .。
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人”: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字解:1.质:质地,东西的本体,这里指蛇的身体2.啮:咬3.御:抵挡4.死肌:死肉,腐肉5.几:几乎,差点儿 6.毒:怨恨
² 以啮人(连词,如果)
² 可以已大风(止,治愈)
² 以王命聚之(用征集)
² 有蒋氏者(…..的人)
²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² 貌若甚威者(好像)
² 若毒之乎(你)(痛恨)
² 复若赋(你的)
² 汪然出涕(眼泪)
²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² 向吾不为斯投,则久已病矣(这里是假使的意思 这里是困苦不堪)
²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 生产的东西 耗尽 收入的东西)
²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 冒着)
²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²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叫喊哈喝,跑来闯去) 这句是互文
²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²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²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²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
² 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²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
² 岁赋其二(征收)
² 永之人争奔走焉(代指这件事)
²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²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²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之于,从这里)
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讨论讲解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蒋氏说的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表达感情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