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模数怎么确定 齿轮的模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齿轮的模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模数m = 分度圆直径d / 齿数z = 齿距p /圆周率π。
齿轮模数被定义为模数制轮齿的一个基本参数,是人为抽象出来用以度量轮齿规模的数。在齿轮设计中,模数是决定轮齿大小的决定性元素。不同国家对模数的定义方法有所区别,旅罩嫌最典型的就是国际标准(除英国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余国家的标准都与国际标准接轨)和英制标准。
国际标准定义模数的原理是:定义单个轮齿在分度圆(齿轮)/ 或线(齿条)出占有的圆弧(齿轮)/ 直线(齿条)的长度, 其长度为π * m,m 即为模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模数是有单位的,其标准单位为毫米(mm)。很多人,习惯于模数简写,譬如,模数为1mm的齿轮,简写m=1; 大家都逐渐接受这种写法,因此也是可以的。 但是,个别对齿轮模数理解不够深刻的同仁,认为模数没有单位,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齿轮可按齿形、齿轮外形、齿线形状、轮齿所在的表面和制造方法等分类。
齿闷念轮的齿形包括齿廓曲线、压力角、齿高和变位。渐开线齿轮比拆手较容易制造,因此现代使用的齿轮中 ,渐开线齿轮占绝对多数,而摆线齿轮和圆弧齿轮应用较少。
在压力角方面,小压力角齿轮的承载能力较小;而大压力角齿轮,虽然承载能力较高,但在传递转矩相同的情况下轴承的负荷增大,因此仅用于特殊情况。而齿轮的齿高已标准化,一般均采用标准齿高。变位齿轮的优点较多,已遍及各类机械设备中。
另外,齿轮还可按其外形分为圆柱齿轮、锥齿轮、非圆齿轮、齿条、蜗杆蜗轮;按齿线形状分为直齿轮、斜齿轮、人字齿轮、曲线齿轮;按轮齿所在的表面分为外齿轮、内齿轮;按制造方法可分为铸造齿轮、切制齿轮、轧制齿轮、烧结齿轮等。
齿轮的制造材料和热处理过程对齿轮的承载能力和尺寸重量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前,齿轮多用碳钢,60年代改用合金钢,而70年代多用表面硬化钢。按硬度 ,齿面可区分为软齿面和硬齿面两种。
软齿面的齿轮承载能力较低,但制造比较容易,跑合性好, 多用于传动尺寸和重量无严格限制,以及小量生产的一般机械中。因为配对的齿轮中,小轮负担较重,因此为使大小齿轮工作寿命大致相等,小轮齿面硬度一般要比大轮的高。
硬齿面齿轮的承载能力高,它是在齿轮精切之后 ,再进行淬火、表面淬火或渗碳淬火处理,以提高硬度。但在热处理中,齿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变形,因此在热处理之后须进行磨削、研磨或精切 ,以消除因变形产生的误差,提高齿轮的精度。
设计齿轮时,如何确定模数
齿轮设计时,通过尺寸结构设计、强度校核计算,确定齿轮模数。
齿轮的模数是:
“模数”是指相邻两轮齿同侧齿廓间的齿距t与圆周率π的比值(m=t/π),以毫米为单位。模数是模数制轮齿的一个最基本参数。模数越大,轮齿越高也越厚,如果齿轮的齿数一定,则轮的径向尺寸也越大。模数梁宏系列标准是根据设计、制造和检验等要求制订的。对於具有非直齿的齿轮,模数有法向模数mn、端面模数ms与轴灶手向模数mx的区别,它们都是以各自的齿距(法向齿距、端面齿距与轴向齿距)与圆周率的比值,也都以毫米为单位。对於锥齿轮,模数有大端模数me、平均模数mm和小端模数m1之分。对於刀具,则有相应的刀具模数mo等。标准模数的应用很广。在公制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同步齿形带传动和棘轮、齿隐渣嫌轮联轴器、花键等零件中,标准模数都是一项最基本的参数。它对上述零件的设计、制造、维修等都起著基本参数的作用(见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
齿轮计算公式:
分度圆直径 d=mz m 模数 z 齿数
齿顶高 ha=ha* m
齿根高 hf=(ha*+c*)m
齿全高 h=ha+hf=(z ha*+c*)m
ha*=1 c*=0.25
怎么选取齿轮模数
齿轮模数选取的一般原则:
1)为了减少噪声应合理减小模数,同时增加齿宽颂锋御;
2)为使质量小些,应该增加模数,同时减少齿宽;
3)从工艺方面考虑,各挡齿轮应该选用一种模数;
4)从强度方面考虑,各挡齿轮应基孙有不同的模数。
对于轿车,减少工作噪声较为重要,因此模数应选得小些;对于货车,减小质量比减小噪声更重要,因此模数应选得大些。
扩展资料
在一些国家里,不同模数使用径节作为齿轮的基本参数,用英寸为计野岩量单位,径节以P表示,指圆周率π与齿距ρ的比,径节P=π/ρ,以 1/英寸为单位。
齿轮分度圆的周长=πd=z ρ,于是得分度圆的齿距ρ=πd/z。
相应于单位的换算,径节与模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式
P=π/ρ=25.4/m式中P为径节(1/英寸);ρ为齿距(英寸);m为模数(毫米)。
径节P与公制中模数m的作用相当。在大多数英制齿轮、齿轮联轴器和棘轮等零件中,径节是一项基本参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齿轮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