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漆画第一人 乔十光人物简介

乔十光人物简介

乔十光乔十光(1937——),著名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河北馆陶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央工艺美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先后在中国、日本、法国、苏联等地举办画展十余次。乔十光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被称为“中国漆画之父”。漆画代表作《泼水节》、《青藏高原》、《北斗》等。中文名:乔十光别名:中国漆画之父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馆陶出生日期:1937年职业:漆画艺术家毕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漆画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泼水节》、《青藏高原》、《北斗》简介乔十光(1937.2—)漆画艺术家。擅长漆画、壁画。河北馆陶人。1937年1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馆陶县一个农民家庭。1961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读研究生,开始研究漆画,到我国著名的漆器之乡福州拜漆器匠师为悔隐师,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1986年随《中国现代漆画展》访问前苏联。1987年以来,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福州工艺美术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乔十光漆画展”。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漆画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品《南海渔歌》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高级艺术顾问。主要著述有《论漆画》,《论漆画的开发》、《漆艺新花》、《漆画的多元世界至至中国漆画展观后》、《漆艺新花至至雕漆画》、《试谈装饰绘画的构图》、《试谈装饰绘画的形象》等。创作设计的漆画有《泼水节》(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青藏高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北斗》(获一九八六年中国漆画展优秀作品奖)、《篝火》(东迅前辩方艺术博物馆收藏)、《收青棵的藏女》和《泊》等。曾前后赴苏联展出。《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1998年01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漆艺》2004年08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漆画艺术乔十光的艺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他坚持以造化为师。多年来,他三访傣寨、三进藏区、两游长江、四下江南,画了大量的水彩和水粉、水墨和彩墨、素描和速写,不仅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其绘画功力得到加强。乔十光既追求作品的艺术形式,又重视作品的内涵意蕴,并潜心研究材料技法,他主张思想、艺术和技术上的统一;内容、形式和媒材的统一;心、眼和手的统一,还对学习艺术的青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泼水节》是他的代表作。此画构图独具匠心,画家将身着节日盛装的傣家女子疏落有致的背亩缺影展示于前景,河中的龙舟竞渡与对岸沸腾的人群作为背景,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丰富的工艺手法体现了画家对漆性的纯熟驾驭,他用蛋壳镶嵌表现白色的上衣,绚丽多彩的裙子则结合了银箔罩漆研磨法以及螺钿镶嵌技法,泥银彩绘的水面也为绮丽的人物提供了最好的背景。全画雍容华贵,精美典雅。乔十光的漆画创作,从民间起步到后来的中国漆画之父,他已走过四十六年的历程。画家的人生和艺术之路,并不平坦,期间有曲折,有坎坷,曲折中求索,坎坷中行进,从昂奋到失落,从痛苦到蜕变,从反思到重新站起,经历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的风云变幻和潮起潮落。乔十光的创作无论历史如何迁移与变幻,他的坚贞努力和如杜鹃啼血般的吟唱,总是萦绕着生他养他的土地,始终不忘人们大众对他的熏陶,并以此深深扎根华夏民族的生命根系。同时也把漆文化沃野培植的绘画艺术,让他生长进现代的时空,呼吸现代的气息,从而构建他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漆画艺术的独特风范。这样的漆画,不仅具有现代美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和人文价值。漆画之路“是漆画成就了乔十光,也是乔十光成就了中国的漆画”,是否因为壁画,促使乔十光选择了漆画,选择了漆,我想,过去是不容许假设的。艺术的共存性、依赖性为乔十光作出了最好的选择,并且明确了这种选择是智慧的,他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客观。1962年早春,乔十光在雷圭元先生的带领下到福州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漆艺学习。从对漆性能的认识,工具的运用,髹涂、研磨的基础技法,再到漆艺髹饰、彩绘、描金,再到赤宝砂(变涂技法的一种)、“刨花”(金属镶嵌的嵌锡)、“窑变”(变涂中仿陶瓷窑变的一种),再到蛋壳镶嵌面对百块漆艺技法样板,其千变万化的技法,诡秘神奇的效果,使乔十光仿佛进入了迷宫,再一次坚定了他投身漆画艺术的决心。这年夏天,在第二次赴福州学习漆艺的途中,因火车受阻而滞留于杭州,当看到江南的茅舍、竹丛、水田、牧童、鱼塘、帆影,使这个北国的农家子弟感到即亲切又新鲜,一时兴致突起,画下了生平第一幅漆画《鱼米乡》。这是乔十光在学习了一定漆艺技法之后,经过反复酝酿试制的“精品”。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创作心态仍是毫无保留地彰显在大家面前,那种渴望美好的纯洁心灵,那种执着,向上年轻的追求,无一不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鱼塘中自由地游鱼,田埂上欢快的牧童,宁静且惬意的茅舍组成了一曲情趣盎然的农家小景。尽管,以其绘画本身而言,绘画技巧尚不娴熟,细节处理也略显粗糙。更多地是缺乏自己个性的东西。但是他所蕴含的精神要素,所透出的艺术语言,所追求的形式仪表和驾驭材料工具的手法,事实上已经掩盖了画面本身的缺憾,人们反而从中强烈感受到透露出来的真诚和葱郁的艺术才气,这也不难为他以后中国漆画之父的地位作了较好的诠释。漆画虽然和工艺有关,和手工艺有关,和民间艺术有关,但它却归属于绘画,它有着和一切绘画形式相同的特征。当大多数画家倾其一生精力,把视线转向绘画本身的时候,而于漆画,于乔十光,还要关心漆艺技术所带给他的可能性和整体协和性,光懂漆艺,不懂绘画,成不了漆画家,光懂绘画,不懂漆艺,也做不了漆画家。漆画的两栖特性,从一开始就归结了从业者艺术之路的不平、崎岖。由于探索漆画多种可能性的愿望,也由于教学的需要,乔十光又相继到扬州去学习刻漆,平磨螺钿,到成都学习雕填,到平遥学习“擦色”,又在北京与师傅合作尝试戗金、雕漆,在山西新绛与师傅合作尝试“云雕”(雕漆的一种)这些都在他的漆画之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自此,心与手的结合,灵魂与思想的碰撞,将他的技艺推向成熟,也为他日后艺术的圆臻起到了过渡和铺垫。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期间,画家余温的心灵,伴随着苏派写实之风一时倒戈的流潮,开始冲撞他灵感的焕然,他颇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面对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中国的绘画界在反思。庞薰_和雷圭元作为那个时代前卫倾向最有代表的开拓者画家之一,他们对乔十光的影响是深远与积极的。民间艺术的素养构成了乔十光漆画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规定了他的漆画风貌,但绘画的形式法则和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受人主观审美情趣的左右,当时的中国在文化上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纳方式,把一切好的东西,加以糅通,再融进自国的民族。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把人家扔弃的垃圾捧为至宝的错误行为。乔十光正是在这样一个左右不定的时代格局下,在努力尊重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收,更强调漆画的装饰性,力求均衡、呼应、对称、调和,注重画面的空间美、平面化和程式化。以其身体力行,作了更深意义上的一次蜕变。他坚持外化为师,不依靠课堂教学的训练来维系一个画家原来的本质,这也同时是真正的艺术大师所必备的艺术姿态和风格。时过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里气氛紧张,老师们提心吊胆,人人自危,生怕被扣上“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帽子,但结果,庞薰_还是因30年代组织的决澜社而被说成是形式主义的吹鼓手,张仃则被批为“毕加索城隍庙”。目睹着一幕幕闹剧的上演,乔十光开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特别是在经历了“灵感爆炸”的炼狱之后,画家的自我得失与成败,以显得不那么重要,促使他极大勇气地拿起笔画下了《韶山》《延安》《北京》《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肖像》等一系列漆画作品。当时的某些评论人士认为:“乔十光这一时期的作品完全是在泛政治化形式下的一场迎合与做秀”持此观点者,我不敢苟同,任何一门艺术的审美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时代性,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人很难不受时空的束约,而独善其身,相反,能够把艺术的视角,融入社会生活,与时代并行,有且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备艺术的张力,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淘汰的。艺术本身不应该有“迎合与做秀”的对错之分,更重要的还是人为的因素与挑衅。画家当时的心理矛盾与存在已然无法去复原了,如此,他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将单纯的乡土民族题材契入社会现实形态,这就不是简单的外在言论嫉妒,而是对其艺术底蕴的内在体察;无论从题材的广度和深度,亦是横向和纵向上来讲,我觉得都是一种进步。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相比迎合嫌疑更大的文学形式,单纯的绘画题材倾向,最多不过是起到一个现象符号的映射。乔十光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而这种沉重,又似乎并没有被他认识到,就是在做北京饭店扩建工程的室内装饰工作,因“四人帮”批“黑画”流产之时,他的媚骨依然显得坚贞不屈。是的,这就是乔十光!这就是不可改变的画家乔十光!但是,毋庸讳言,乔十光此间的一切创作,只是在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探索打开通道。他善于收集,素材,练功写生,不限于只画漆画,也同时画油画、国画、素描、速写,因为他懂得写生的要义不仅仅是为了练功和收集创作素材,同时也可以直接创作作品。不同于一般写生目的,乔十光的写生更注重艺术感受,重视个性表现。尤其试图引进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技巧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这对任何一位善于掌控全局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促使他迈上更高层次的重要一步,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捷径。《泼水节》(1978)、《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77)、《梳妆的傣女》(1978)等代表画作中,艺术的多元已体现得十分明显。以《泼水节》为例,画家选取了几个妇女的背影作前景,把沸腾的人群及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作为背景,画中人在观景,画外人在观画中人。近岸、对岸、龙舟都被处理成了水平的,几个妇女的身影则是直立的,并注意了她们之间的聚散变化,相互对应以及高低错落。这种水平与垂直、经与纬交织的结构,看似自然,实则是刻意安排的。在工艺上,综合运用蛋壳镶嵌表现傣女的白衣,螺钿镶嵌表现筒裙上的图案,银箔罩漆再研磨的方法表现绮丽的衣裙,水面则以泥银彩绘,整体效果明丽华贵,似有唐风。而在绘画之外,画家巧借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之诗歌意境,将绘画的艺术语言推到另外一个高层次上。1979年,《泼水节》参加建国30周年美展(第五届全国画展)获二等奖(一等奖未评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乔十光追寻艺术的结果,重视生活的结果。历史评价乔十光的漆画是伴着现代性的民族意味的。它源自生活,超越生活,在更高的现代审美层次上又更深地融进了传统和西方的诸多因素和个人主观色彩。它是从民族文化,或者说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内部实现其现代转型。与先前任何一个时间段不同的是,他的画在致力扑捉现实生存的真实与纯粹,着力发掘这种真实与纯粹的生存中所蕴含的智慧,以及深入思考此种生存智慧中所可能折射的永恒的人生哲理之光。不论是生活的回忆,命运的置疑,还是历史的反思,自然的遐想,无不紧扣对人的社会的探索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把艺术和生活相结合,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这就是北京漆艺研究会的使命,这就是首都漆艺工作者的方位。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我们向四面八方走去。——乔十光这是乔十光在北京漆艺展上的发言,这不单单是一种诗意的外延,也是乔十光心灵的真实再现。其实,生活并不是外在的,艺术并不是外在的,它就在你的心里,在你因异化而创作的人性中。寻找返璞归真的生活家园,就是要重返人的生命的本真、本质。画家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本体性因素和内在机制。

访沈福文故居现代散文

闽南诏安,地处闽粤交界处。唐初,陈元光建置漳州,在此设南诏堡,宋称南诏场,元设南诏屯田万户府,明始设诏安县。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和“中国青梅之乡”,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诏安自古文风鼎盛、书画流行,美称“丹诏”。当笔者行走在诏安古城小街,流连牌坊街,走进八仙茶馆、古木根雕店,寻访散落在乡间的土楼民居时,身边总飘散着一股浓浓的书香和醇厚的墨韵。

  丹诏秋色,天清气爽。太平镇宣传委员林丽娟开车接我们前往太平镇科下村,探访沈福文故居。早就听说诏安的土地硒含量全省最高,是“中国海峡硒都”。一路上,那连绵起伏、雄奇灵秀的点灯山,蜿蜒曲折的溪水流经太平镇,环绕科下村。我们情不自禁地停下车,伫立山坡,环顾四野,哦,那漫山的绿树,满山的果林,令人赞叹太平镇果真是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群众采取大生产方式,开垦万亩果、万亩林、万亩竹和万亩油茶基地,在全省掀起著名的“太平之风”。而今,太平镇人民在这片“富硒”的土地上,又开垦出6万多亩富硒青梅,刮起新的“富硒之风”。你看,那满山的青梅果园,如波涛,似细浪,弥漫在起伏的群山峻岭,真可谓“梅好太平,硒望无限”!每年腊月梅花盛开的季节,千万朵白梅绽放,竟吐芬芳,那漫山遍野的清香,令人赞叹这乡野的纯粹和十足的清幽……

  车停科下村,沈福文的孙子沈礼贤带我们瞻仰沈福文故居。出乎我想象的是,一代漆画宗师的故居原来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沈礼贤介绍说,沈福文故居是曾祖父沈锐奇于1900年所建的,座西北朝东南方向,占地面积仅60多平米方米,加上二层阁楼,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沈礼贤说,爷爷出生时正好是大年除夕,曾祖父认为这是“福星高照、文扬四海”的吉兆。于是,曾祖父在给他取名时,将之前按传统字辈所取的“云祜”改为“福文”。故居距今已有116年历史,现已列为诏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故居前庭,映入眼帘的是关山月大师于2000年3月题写的“沈福文故居”门匾。走进故居,客厅斑驳的墙面悬挂沈福文遗像和生平简介,右旁悬挂沈福文的学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漆学之尊”题词。我想,“漆学之尊”这四个字应该是每位来访者和瞻仰者的共同情怀吧!客厅左侧的居室陈列沈福文与党和合影,以及他出国访问、举办展览、外出考察和工作时与关山月、常书鸿、吴作人、林林、蔡若虹、林师珍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合影,还有他回乡与家人团聚、写生的生活照。这些珍贵的照片,展现了沈老先生矢志不渝求学、教学、创作的一生。

  沈福文是中国现代漆画艺术开拓者和漆艺宗师,也是第一个将漆艺搬上高校讲坛的教育家。1906年2月,沈福文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科下村。1935年8月,沈福文由塘沽乘海船赴日留学。在东京,他跑遍了东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陈列馆,以及各种手工艺品商店。在惊叹精美绝伦的日本现代工艺品的同时,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其时,他从心底发出了沉重的悲叹:漆器艺术发端于华夏,自殷商而秦汉而唐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项发源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漆画技艺竟然在本国流失,而日本工艺师却在中国传统漆艺基础上衍生成而现代日本漆艺。于是,他决定放弃绘画盯盯,转而从事漆器工艺的研究。在蔡元培先生的介绍下,他进入松田漆艺研究所,师从日本“人间国宝”松田权六,专研漆艺。他千方百计找到了在中国早已失传的《髹饰录》手抄本,按照其中记载的工艺程序反复实验,并从日本博物馆借出馆藏的中国古代漆器和现代福州漆器。回国后,他精心制作空祥的“脱胎器花瓶”“双耳花瓶”“金鱼盘”及“二十四凯亏和角脱胎大盘”和“敦煌图案漆艺”轰动全国艺坛,徐悲鸿撰文称其“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五百年来第一人”,赞曰:“沈君欲复兴吾国漆艺,故专取材于中国图案,其杰作已在中国现代艺术上放光明。”由此,沈福文的漆器与张大千的国画和刘开渠的雕塑被赞誉为“成都三宝”。

  走出故居,我们慕名到沈福文5个孙子的家中“寻宝”。在长孙沈礼信家里,沈礼信拿出一幅沈老先生76岁在山城重庆所作的"国画《竹子》,画中4棵竹子枝繁叶茂,挺拔向上,呵护着身旁的5棵竹笋茁壮成长,寄托着沈老对千里之外的子孙们的思念之情……。在五孙沈才贤家,沈才贤拿出沈老创作的圆盘漆器、敦煌临摹画稿,以及齐白石生前赠送给沈老的“墨砚”,看着眼前这些“国宝”,我开玩笑地问他:“有没有想把爷爷的作品转让或拍卖出去?”沈才贤憨厚地笑着说:“爷爷晚年的时候,留下了许多漆画和书画作品,分别由我们5个兄弟保管,在市场商业化运作时代,我们谢绝了许多利诱,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爷爷留下的珍贵遗产。”在四孙沈礼华家,我们如愿以偿地看到沈老的敦煌漆画“真迹”——《观音》,漆画上的观音菩萨那端庄的面容,婆娑的身姿,绚丽的服妆,在大师的神笔渲染下,显得光彩照人,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此时,我不禁又问道:“沈老先生有没有将漆艺技术传给你们呢?”三孙沈礼贤笑着说:“我们父子都没有传承爷爷的技艺。小时候,我曾对爷爷说,如果爷爷不教我们漆画技术,以后会失传的,当时爷爷就哈哈笑地对我们说,开玩笑,我可是桃李满天下!”是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漆艺教学中,沈老先生培养出杨富明、萧连恒、李大树、何豪亮、王和举、陈恩深等一大批在全国漆艺教学、科研、创作等现代漆艺创作领域中的后继者和中坚力量。可喜的是,沈福文的曾外孙沈良辉、曾孙女沈玲丽已踏着曾祖父的脚印从事漆艺工作和漆画艺术创作……

  临别前,我们特地前往太平镇政府拜访镇党委书记张文敏。张书记在太平镇工作多年,说起太平镇,从发展经济到扶贫攻坚,从特色产业到乡村旅游,他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他欣喜地告诉我们两个好消息:一是在沈福文诞辰110周年之际,“沈福文纪念馆”即将开工建设,纪念馆面向点灯山,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二是太平镇科下村已被国家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近期将在科下村投资2亿元,兴建海西福文文化产业园,以此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富硒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代宗师的“漆学之尊”精神必将在点灯山上闪烁光芒。

汤志义的个人简介

汤志义(1971.11-)福建漳州云霄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段兆任,中国漆画界的领军人物,当代漆画艺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高研班主讲教师,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漆艺交流专家,福建省第五届百花文艺奖特等奖获得者。 2004年,漆画作品辩燃睁《渔舟飘至》携岁获中国美术界政府最高奖(五年一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相关专题: 漆画 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