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与窑洞的区别 住窑洞和地下室有什么区别
住窑洞和地下室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窑洞的温度,冬天和夏天没什么变化。说它冬暖夏凉,是因为它保温性能好饥中。窑洞挖在山坡上,因此它的"屋顶"和"墙壁"都相当厚。人们挖窑洞时,都选择土质比较坚烂闷山硬的地方,这种厚而坚硬的"墙壁"很不容易传热。所以,窑洞的罩灶顶和壁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窑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地下室潮气重,排水效果不好,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地坑院的地坑院的构造
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核型镇洞,工程量约二千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一l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是地坑改粗院的入口。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旧时妇女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大门内、二门外。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地坑院一般为独门洞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它包括以东为上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这类天井院多为长方形,长14--18米,宽10一12米,8一l2孔窑洞。静宅院又称西四宅,它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以西北为主的乾宅,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此类天井窑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16米,深7米左右,开10孔窑。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拦马墙内侧有的还种些酸枣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同样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居住在地坑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要紧的事情。地坑院的基本附属设施几乎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也是居民每逢婚庆大事要加以“摆治”(加固修理)的主要部位。窑脸(窑洞正立面)除开有窗户外,均以泥抹壁,基座一般以青砖加固。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地坑院院心是在比院子边长窄2米左右的基础上再向下挖30公分左右,并在其偏角(一般东南角居多)挖一眼4—6米,直径1米左右的水坑(井),坑(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主窑三窗一门,最高,其它窑二窗一门,茅厕窑和门洞无窗无门(因门洞窑的大门和二门做在洞内在外边看不到)。地坑院窑门多为一门双扇,以槐木、椿木为主,油漆多用黑漆带红线的色彩,在门的一侧留有锅腔和土炕的烟火道。窗户是方格状,裱糊白纸或安装玻璃,节庆时贴窗花。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高九尺五寸,其它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为长辈居住的正窑,左右为侧窑。
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顶地面用于打场、晒粮,院内租核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开有直通地面的小洞,称作“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可储存粮食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变质。茅厕顶部也开有一个“马眼”,一方面可以通气,另一方面可以把晒干垫厕的黄土直接灌入窑内。
地坑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进入村庄,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畜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窑洞是什么样子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特殊且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
黄土高敏逗原窑洞历史悠久,窑洞曾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冬暖夏凉节能节地的特点闻名世界,而下沉式窑禅岩洞,更是因其桥袭卖原始的生态理念、独特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得到中外学者的称道。窑洞按构造方式,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下沉式窑洞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是在相对平坦开阔的黄土地面向地下挖掘出的一个方形大坑形成院落。地下窑洞(下沉式窑洞),又称天井窑院、地坑院、地阴院、洞子院等,这种世界稀有的建筑形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现主要分布在豫西(河南)、陇东(甘肃)、晋南(山西)和陕北(陕西)等地。
下沉式窑洞是古老的生土建筑,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它的营造技艺比较复杂,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地坑院营造技艺包括完整的设计规制、设计模数和工艺口诀,绝大部分和现代建筑理念相吻合。
地窑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建筑材料,造简费用低廉,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居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因其绿色环保的特点,被称为“绿色建筑”。90年代中期,由于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