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黄鹤楼在原址移了多少 黄鹤楼旧址

黄鹤楼旧址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缺姿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型稿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卜扮孝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
记得采纳啊

黄鹤楼故址在哪里

黄鹤楼的故址在的武昌长江大桥的引桥处(今黄皓矶)。

  从三国时期始建到1985年最后一次重建,历经1700多年,屡此猜毁屡建的黄鹤楼变迁过程:

  三国

  瞭望楼

  最早的黄鹤楼。

  公元223年,孙权为扼守战略要地,在黄鹄山(今蛇山)依山修筑了军事城堡——夏口古城,黄鹤楼作为城西南的瞭望哨楼与夏口古城同时诞生。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载录了这一史实。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鹤楼作为哨楼仍然修筑在临江的黄鹄矶上。

  唐宋

  从“军事楼”转化为“观赏楼”

  到了唐代,黄鹤楼从“军事楼”转化为“观锋差赏楼”,仍坐落于黄鹄矶上。

  黄鹤古楼至北宋仍存于世。据宋代界画《黄鹤楼》分析,其时,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依山面江,直至南宋与金国征战时方毁。

  元代

  是否有楼有争议

  元代是否有黄鹤楼,一批史志学者根据史料推论,元代近百年间,黄鹤楼不复存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据传世的元代夏永画《黄鹤楼图》及一批登临黄鹤楼诗赋作品推测,元代中期或末年应有黄鹤楼实体存在,它的环境设置比前朝黄鹤楼更为幽雅清静,建筑风格更加堂皇典雅。

  明代

  形成“二顶三层”规模

  据现存史料统计,明代黄鹤楼被毁3次,重建3次,越建越高,越修越大。主楼周边辅以亭台阁榭,栽花植树。明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明末农民战争时,已形成“二顶三层,高约五六丈”的规模。

  清代

  三次烧掉

  清代,200余年间,黄鹤楼遭受3次毁灭性火灾,前两次得以重建。最后一座黄鹤楼同治楼被烧毁后,1907年在黄鹤楼遗址上修建了奥略楼,很多外地游客误认为黄鹤楼。奥略楼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故址成为大桥南引桥基础,今天立有一块“黄鹤楼故址碑”。

  1985年,设计师以清代“同治楼”影像为参考,在蛇山上另取高地,森基型建起现在的黄鹤楼。

武汉黄鹤楼公园的历史沿革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判锋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掘基晌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锋冲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

相关专题: 黄鹤楼 故址